文 | 卓绝
来源 | 钱某某(qianmoumou2018)
01
周晓枫有句话令我印象极为深刻。
“由于不勤奋,我一直没有磨损写作的热爱。”
乍一看,好像是个毒鸡汤,专门劝人不要努力似的。
其实不然。
这句话折射出另一个残酷事实:兴趣是消费品,咱不能靠它来坚持做一件事。
这一下就戳破了很多人的幻梦。
譬如,人生最美妙的事,就是把爱好变成了工作。
譬如,只要你足够热爱一个职业,或找到一个自己足够热爱的事,那就能走向成功。
其实这些话本身也没有错,错就错在,我们过分重视了“热爱”。
因为无数名人告诉我们,只要你足够热爱一件事,那么你就会坚持下去。
可是,以“热爱”、“兴趣”来驱动一个人坚持,这真行得通么?
可能性基本为零。
因为学习的本质,都是痛苦的。
任何一种。
比如你对跳舞很有兴趣。
那你肯定想弄出点成绩出来,尤其你还把它当职业了。
想进步,那你就需要待在“学习区”跳。
“学习区”是心理学的一个理论。
最开始,你只是玩票。
报个舞蹈班,跟着老师跳,累了就歇,起兴了就跳,还时不时秀个朋友圈,喜欢极了。
你一直在重复固有的技能。
即使学点新的,难度也是同饶痒痒差不多。
这样的练习方法,即使你跳上10000小时,你还是个玩票,顶多就有资质的玩票,算不得成就——这就是“舒适区”。
但有一种训练,叫刻意训练。
只在那听着节奏,随性摇摆很爽是不是?
来,开始练体能,早上6点床给我跑步去。
嗯,体能不错了,劈叉,下腰,柔韧性给我拉起来。
还有协调,节奏感······
这时你有点小成就,感觉也舒服,张腿就能跳。
别停,增难度,练新动作!
那个累的啊,累还不要紧,关键是你还掌握不了,屡试屡败,动不动还受个小伤,折磨死了都。
拼啊拼,好不容易学会,终于能松口气了。
这时,你耳边又响起熟悉的声音:“别怠慢,开始新的魔鬼式训!”——这就是“学习区”。
“学习区”之外还有个“恐慌区”。
这就有点变态了。
刚接触跳舞是吧?来,今天就教你劈叉,把你拉出一字马——这属于“恐慌区”。
刚接触唱歌,就要你唱出帕瓦罗蒂的男高音。
这属于能力的极限。只能算是方向,不能当作训练区。
真正的进步都是在“学习区”练习下的结果。
02
——不断走出舒适,不断走进挫折,面对种种不可控的焦虑、怀疑和痛苦······你说,学习能不难吗?
其中还不知夹杂了多少孤独,多少厌倦,多少自我怀疑和他人的嘲讽。
所以万维钢说,“寓教于乐”是不可能的事,从来没有哪位教育家会认为,仅凭兴趣就能将一件事做到极致。
连岳也感叹,学习都有一个痛苦的内核。
当然,这并不意味兴趣就成为了一场虚无。
兴趣的重要性仍然不可小觑。
遗憾在于,它就像是一个敲门砖,一个小指南,方向指出后,想走下去,想走的更好,90%的苦都唯意志坚持。
而非热爱。
更非有趣。
去年年初那会儿,我刚接触写作,报了个写作培训班。
那一期学员,大概140左右个人。
微信群聊刚建起来那会,那热情,那文章,每天都跟瀑布似的,一刷又一刷。
因为想混入写作圈,我便加了十几个同学。
都是群里发言最活跃的。
印象之中,记得每个同学我都问了遍:“如果不喜欢写作了,你还会写吗?”
答案几乎如出一辙:“不会。”
当然,也有人回答说:“不,我会一直喜欢写作的!”
一年就这么过去了。
当年十几个人同学,无一例外全放弃了职业写作的目标。
有的偶尔还写篇私人化散文什么,晒晒心情,保持文艺。
更多的,在经受N多次连续被拒稿后,一蹶不振,与文字彻底绝缘。
当年那个日活跃排第一的微信群,而今,也落寞了。
最近一作品分享,都已是一个月以前的事。
这当然令我惊讶。
也就前段时间,我问一同学:“你以前投稿过了好几篇呀,为什么不坚持写呢?”
她说:“写来写去就那么几个套路,真的厌了。”
她问我有没有写厌。
我说,也厌了。
我同事池槿文也说:“我起码不下100次在心里吐槽:真TM讨厌写作!”
是的,大家都厌了。
唯一的不同在于,有些人在激情褪去之后,立刻抽身,转而寻找下一个新鲜事物。
而有些人,还是那个方向,以苦为乐,与厌倦斗争。
看来,爱好不是厌倦的疫苗。
相反,厌倦恰是任何“爱好”也逃不掉的宿命。
那在这个过程中,除了痛苦,除了死磕,还有什么支撑我们走下去呢?
连岳有句话说得好,痛苦之中也有兴趣,不过,那是高级的兴趣,是对征服之后的兴趣。
比如,你已经很讨厌跳舞了。
但在持续地自我逼迫下,你不断挑战高难度,你一遍又一遍进行自我蹂躏。
于某个瞬间,你发现成绩又拔高了那么一点,心里美得不行——这也是一种快乐。
比如,我真的真的不想写作了——应该把“比如”去掉,其实我现在就厌啦!
但我知道,不管干哪一行,都有这么个过程。
用根无形的绳子,把自己注意力捆起来,然后,逼一逼自己,写点稿,看点书······
稿子写完之后,自己是开心的。
看到有读者夸我,我会很自恋,但在自恋之外,我又找到了新动力——征服厌倦之后的兴趣。
把痛苦当兴趣,这确实不太好解释,有点海市蜃楼的感觉。
但相信我,这人人都可以实现。
其方法是:找到人生挚爱之事,然后,忍受孤独、厌倦、怀疑、无望,放弃娱乐、无效社交,苦心孤诣地实现自己的目标。
这过程中,你需要铭记两个真相。
一、没兴趣了很正常,哪怕内心极度排斥也没关系。
别轻易怀疑自己的选择。
兴趣只是诱饵,意志才是发动机。
如果你想把“兴趣”当作发动机,结果很可能是——你试遍了所有兴趣,但终究一事无成。
二、死磕是通往“真正的爱好”的唯一途径。
科比有资格说他热爱篮球,但一个新手球员没有资格。
王小波有资格说他热爱文学,但一个写作小白没有资格。
并非是因为他成名了,而只是因为,他经历过长时间的死磕,体会过兴趣散尽之后的痛苦与绝望。
这时,哪怕坚持是痛苦的,那他也可以做到痛与乐并存,然后,像斯特根斯坦那样笑着说:“告诉他们,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。”
坚持一件事,既美好,也乏味,但说到底,还是幸福多一点。
我会走在这条路上。
希望钱宝宝们也是。
作者简介:卓绝,95后的年龄,85后的经历,75后的觉悟。一个有六块腹肌,也有一腔才华的文字工作者。文章经授权转载自公号钱某某,ID:qianmoumou2018,这是一个50万年轻人的认知成长地,不矫情,有见地,字字带劲,句句犀利,陪伴你迅猛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