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| 钱某某
来源 | 钱某某(qianmoumou2018)
一个中年男子说,他儿子死了,是自杀。
年过四旬的胡明清楚记得,2018年5月25日的“17时28分”,那是与儿子小天最后的照面。
儿子打扮的很整洁,还喷了点香水。
胡明打趣说:“准备去哪里,还搞这么香?”
小天生性沉默,只淡淡回了句:“去北京。”
5月27日,小天突然失联。
而且,随后几天,微信步数都显示为“0”。
胡明说:“那些天,我跑遍武汉,大哭好几场,心想被抢劫都好,人可千万别没了。”
但在6月8日,胡明接到了一个电话。
“武汉发现三个烧炭自杀的孩子,你赶快来看看吧。”
胡明脑袋一懵,最后一点心理建设彻底崩塌。
在节目里,他含着泪说:“确认尸体的场景,真太可怕了。夏天,武汉,几十度高温,孩子走了十几天,你想象一下。”
三个相约自杀的孩子,年龄差不多,都二十出头。
密封的房间里,发现了这样一张遗书:
我是自愿的,和任何人无关,任何人不用担责。
胡明说,那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一个月。
悔恨,思念,以及自责,无边无际,无休无止的自责。
他觉得自己太失职了。
他甚至至今都不明白,儿子为什么要自杀,为什么什么都不愿和爸爸倾诉?
为寻找儿子自杀的原因,他登上了儿子的QQ。
而随后看到的东西,无疑又给他带来了一次精神上的打击。
儿子生前加了一个“约死群”。
里面有80多个成员。
灰色头像的,意味着已经走了。
头像还在闪动的,还在群里发“求死”、“求一起走”的,则都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。
他还了解到,原来儿子赴死那天,不是三个人,而是四个人。
但另外一个人,一个同他儿子一样年轻的小伙子,临阵退缩了,不想死了。
不过,他也没有报警。
胡明问他为什么不报警。
他没有回答,他只是说:“你再逼,我就也去死!”
甚至,有些人还跟他说:“叔叔,谢谢你。”
“你谢我为什么?”
“因为你儿子的成功自杀,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本。”
胡明又悲又怒。
他在群里说了些脏话。
他想,如果没有这个群,没有这些人的唆使,他儿子是不是就不会走到那一步?
可是,他儿子已经走到了。
而在此之后,还会有人不断死去——那些死去的,都跟他儿子一样的年轻。
在痛苦和宣泄之后,胡明决定做点什么。
他以小天父亲的身份,找到“约死群”的成员,一个一个的私聊。
当真正了解这些孩子之后,他被触动到了。
他说,那个和我儿子一起自杀的孩子,才23岁,从小父母离异,没人关爱。
还有个孩子,读书读得特别好,考班级第一,父母就叫他考年级第一,考年级第一,父母还不满意,就叫他考全校第一······
还有个孩子,富二代,开的都是百万豪车,拿了60万出来,说什么时候花完,什么时候就死。
胡明说:“他们普遍都在17岁到23岁之间,都有自己的困难,不是魔鬼,不是专门来看笑话的,都只是一个个孩子。”
胡明的劝生办法分为两种。
一种是直接交流。
加上微信后,他都会先发一个小红包,拉近点关系。
然后,聊,不停地聊,通过真诚而走进他们孤独的内心。
胡明说:“我经常和他们聊到夜间三四点,他们也不睡觉,跟正常人都不一样。”
有个孩子,说现在欠了网贷3万,正在利滚利,对人生毫无期望。
胡明说,这样吧,现在工作不难找,你先去找份事,然后慢慢还,金额不大,肯定能解决的。
但孩子却回道:“我现在是走投无路,连复印身份证的钱都没有,我可以问你借20块钱吗?”
他当即发了个100元的红包过去。
胡明说:“那个孩子后来找到了工作,现在还经常跟我保持联系,说已回到了正常生活。”
除了言语的劝说,胡明还会联系警方一起配合。
有一次,四个孩子相约烧炭自杀。
但幸运的是,有个孩子临时怯场了。
他发了条求助短信给胡明。
收到信息后,胡明立刻联系警方,锁定位置,然后进行营救。
四个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年轻人,活了下来。
经过两个月的努力,胡明成功劝说20个年轻人,放弃自杀。
遗憾的是,还是有人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。
有个富二代,死了。
在死之前,胡明问他能不能见一面。
他说:“叔叔,你是好人,但你有你的世界,我有我的世界,我的世界就是去死。”
话毕,数日后,媒体出现了一则新闻——某青年在海口坠楼身亡。
胡明儿子已经走了。
“约死群”后来也被封了。
死去的已经死去,活着的还需继续前行,荒诞而惊悚的悲剧,似乎正在慢慢过去。
可是,这真的会过去吗?
据相关媒体披露,中国每年成功自杀的人数近30万。
是的,这还只是成功自杀的。
至于自杀未遂者的人数,据说约每年超300万。
在2012年3月17日,女大学生“走饭”自缢身亡。
次日,她的皮皮时光机发出一条微博:
“我有抑郁症,所以就去死一死,没什么重要的原因,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。拜拜啦。”
后来,这句话,以及她整个微博,都成了无数欲轻生者的树洞。
有的人,只是来倾述倾述委屈。
有的人,却在上面写遗言,写厌世的情绪,写自己轻生之念。
甚至,有的人,还上面寻找一起赴死的同伴。
目前,这条微博的留言数量已达百万。
也就是说,无数有自杀倾向的人,都隐藏于这个留言之中。
去年,黄智生教授发现了这个问题。
他率领团队研发一种AI机器人。
这个机器人不干别的,就是专门挖掘微博留言信息,然后进行风险评测,把一些有自杀倾向的用户筛选出来,且进行风险等级分类。
像“我要死去”、“抑郁症”、“自杀方式”等话术,都属于敏感词汇。
其排查模式类似这样:
比如,张三在树洞里只说了一次“我想死”,可能就会被评为2级风险。
李四在树洞里留言“准备自杀”,在与人私信中也提到过几次,那可能就会被评为7级风险。
王二不但说“自杀”,还说“马上走了”、“来生再见”,机器人直接拉响警报,风险直指10级!
黄智生说,自杀风险等级分为0~10级。
被划为0~6级的用户,团队会密切注意他的一切网络动态,但不会打扰他。
若在6级以上,说明自杀愿望就已相当强烈,救援团队就会采取援助措施。
“一条”曾采访过黄智生的树洞救援团队。
有一天,AI机器人检测到一句留言——“炭已经烧起来了,这个世界再见了。”
机器人立刻拉响警报。
收到提示后,救援团队根据自杀者微博资料,挖出其电话号码,然后,拨了过去。
接电话是自杀者的妈妈。
“情况紧急,你孩子可能在在施行自杀行为,你赶快去看下。”
这位妈妈在半信半疑中,敲响了儿子的门。
没有回应。
再敲,用力敲,还是没有回应。
这位妈妈慌了,她顾不了那么多,直接拿钥匙转开门,然后,发现儿子果真在烧炭!
树洞救援团队负责人说,她还遇到一个非常执意要死的女孩。
女孩很爱一个男人。
她怀孕了。
但不久后,她发现男人原来还有很多情人。
可女孩痴情啊,死死拽着不放,还打算把孩子生下来,望能捆住对方。
后来男人说:“打掉吧,打掉我就断掉一切关系,只跟你好。”
女孩信了。
至于结局,大家猜也猜得到:渣男继续本性不改。
身体的虚弱,再加上精神上的打击,女孩得了抑郁症。
她把所有事情都写到了微博树洞里,并且,还写下来自己的自杀计划。
很快,树洞救援团队联系到她。
但她拒绝了。
她说:“我不需要任何帮忙。”
她辞掉了工作,甚至还备好了工具,选好了死亡日期。
也就在“死亡日期”那天,女孩失联了。
但情急之下,树洞救援队发现女孩原来有个“自杀同伴”。
几经折腾,最终通过与警方的协作,他们搜索出“自杀同伙”的信息,然后确定出自杀地点,成功将两人解救。
当然,这也还有个问题。
对于轻生者,救得了一时,能救得了一世吗?
记得胡明说过:“那些想自杀的孩子,70%都有抑郁症。”
所以“心理康复”、“情绪疏导”这一块,也是树洞救援团队极其重视的。
该团队已经达600人的规模。
对于每个自杀未遂者,他们还会建立一个“支援小组”,且配有心理治疗师进行辅助。
黄智生说:“我们现在几乎每个月,都要救50条生命。”
但他又说:“可惜,这并不能从根本上降低自杀率。”
那如何从根本上降低?
心理健康的普及。
对自杀预防投入更多社会资源。
加强一些自杀工具的获取难度。
······
不过,作为一个精力有限、能力有限的普通人,我们或许能做的,无非还是这些。
先是好好爱家人。
树洞救援团队解救过一个年仅15岁的孩子。
她成长尤为不幸。
平时是留守儿童,仅春节期间才能和父母相处。
而就算是春节期间,她人生也是灰暗的——三天两头被父亲家暴、羞辱。
后来,她自杀三次未遂。
割腕,撞墙,自缢。
可能你会觉得,她对人世已经彻底绝望。
但经过心理评估后,医生说:“其实,她是希望用自残的方式,唤起妈妈对她的关注。”
微博那些留言“准备死去”的人,绝大都是年轻人。
而这些年轻人,之所以绝望,之所以感觉孤助无援,其有个关键因素,就是缺爱。
更进一步说,缺父母的爱。
所以啊,如果A的父亲可以给A多些关爱,B的母亲愿意每天赏B一个拥抱,C的父母哪怕就多打几个电话,有些悲剧,可能就不至成为悲剧。
另外,我们爱家人之余,请也不要讥讽那些,看似矫情,但实则是无望、抑郁的身边人吧。
有个重度抑郁患者说过:“真正杀死抑郁症患者的,不是疾病,而是歧视。”
去年甘肃,一19岁少女欲跳楼自杀。
那时,女孩坐在8楼的护栏上,紧握手机,茫然四望,一直犹豫,犹豫。
她隐约看到了不远处的围观者。
有的人在指指点点。
有的人在进行现场直播。
但更多的人,或好奇观望,或大声疾呼:“你倒是跳啊,为看个跳楼,等大半天了!”
后来,女孩跳了下去。死了。
众人一阵尖叫。
然后,众人又轰然散去,就像一切都与他们无关一样。
可是,这怎么会无关?
《超级演说家》里有段话:“绝大多数自杀者在自杀之前,都有过犹豫。生与死的诱惑,同时存在。”
“他们就像一根沉沦的羽毛,你托他一把,他就获得重生,你往下一推,那就是万丈深渊。”
不只是高楼护栏边的犹豫者,还有在网上声称“要自杀”的人;
还有天天说要死,但依然没死的人;
还有半夜发朋友圈说“活不下去”的人;
还有动不动就自残一下,且拍照秀朋友圈的人。
是的,站常人角度看,真特么矫情!
但站在抑郁症患者角度看呢?
那可能是他向世界最后的呼救。
如果可以,私信一下,给点问候,给他一点精神上的宽慰,那自然是最好。
如果你没有这份心情,那么,不打扰,不评价,不恶意揣测说:“大半夜的,瞎矫情什么?”——这也是一种慈悲。
作者简介:钱某某,一个才华比大长腿更出色、魅力比胸更突出的女生。文章经授权转载自公号钱某某,ID:qianmoumou2018,这是一个50万年轻人的认知成长地,不矫情,有见地,字字带劲,句句犀利,陪伴你变成更好的自己,快和我一起去看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