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小视本人
来源:视觉志
(ID:iiidaily)
近日,著名博主李子柒在网上发布了一篇千字长文,叙述了关于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的历史渊源和后继无人的现状,一时触动了无数人。东源木活字印刷文化馆的馆长告诉她:这个拥有数百年历史,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老印刷手艺,如今能实际操作的匠人却只剩下2个人。
因为技艺繁琐,单写字就要练上很长时间,更不用说刻字了,枯燥乏味且赚不了什么钱,很多人瞧不上也不愿意关注,于是这门技艺被越来越多人遗忘,濒临消失。
“希望我这篇文字,能让更多人看到并且珍惜这份只属于我们国人的骄傲,或许就真的会有感兴趣且合适的人看到愿意去了解和学习的呢?”
“即使只是单纯的知晓或把知识讲解给我们的下一辈。”
“这,也是一种传承!”
李子柒在文末这样写道,因为被触动,心中有所觉醒,于是站了出来,想尽自己的力量为东源木活字印刷术做些什么,即使微弱,依然能够传递出一些东西。
其实,这个世界并不美好,无数人步履匆匆,追名逐利,也不乏残酷、冷漠、伤害.....但总有一些人主动站出来,引我们看到无数比金钱利益更重要的东西。
/01/
总有一些人站出来
让我们看到对善良与道义的坚守
一辆二手三轮车,一双手套,一把火钳。
江西小伙林鹏已在川藏线上来回两个月,不为拍照,不为看风景,风雨无阻,每天徒步20多公里,捡六七蛇皮袋垃圾。
那个以“圣洁”“美丽”著称的西藏,早已不复当初。游客驴友们感受到西藏的广阔壮美后,心满意足的挥一挥手离开了,却将无数塑料袋、饮料瓶、泡面桶和其他垃圾留在西藏。
那个干净的西藏,有多久没看见了呢?
在西藏高海拔的地区,清扫卫生本就十分不容易。还有很多地方受到交通管制,垃圾车根本进不去,只能靠清扫工人和驻藏军人们,背着袋子徒步去捡。
这些和林鹏本无关系,但他却毅然选择拿着火钳蛇皮袋穿梭在川藏线上:“总要有人站出来做一些什么,让后代也能看到这些美景。”
每天捡拾垃圾,改变的不只是一点点变得干净的川藏线,也让更多的路人、驴友加入其中,让这份善良传递给更多的人。
善良会遇见善良,自觉也会唤醒自觉。
听了太多人感叹:“个人自扫门前雪,休管他人瓦上霜”,但却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瞬间,触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,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个世界其实也没那么糟糕。
/02/
让我们看到对理想与热爱的坚守
有人说:“这是个物质至上的时代”;
有人说:“这是个追名逐利的时代”;
但有些人却站出来,告诉我们:“这依然是属于热爱,属于理想的时代”。
还记得南仁东吗?
中国的天眼之父,放弃国外300倍高薪,花费毕生心血让中国的天文探索事业赶超全球所有国家20年。他和团队用了22年的时间,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的国家。
在这个满地都是金钱的年代 ,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。
还记得黄大年吗?
2008年,中国开始实施“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”(“千人计划”),当时已经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,在英国名利双收的黄大年在最短时间内辞职,卖掉房子,回到了国内。有外国媒体报道说:“他的回国,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。”
一次他因为高强度工作晕倒,手里却还死死抱着自己的电脑,醒来后他的第一句话是:“我要是不行了,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,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。”
还记得朱显谟吗?
为了支援西北建设,主动离开生活和工作条件优渥的大都市,举家前往西北农村,在没有卫生间和厨房的小平房里,朱显谟待了50多年,毫无怨言,为治理黄河贡献了一生。
他说:“黄河不清,我死不瞑目!”
如今,黄河水清,斯人却逝去。
电影《钱学森》里有这样一个片段,女歌唱家蒋英对钱老说:“这个国家,可以没有像蒋英那样的歌唱家,但是不能缺少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。”
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,有一帮人走在了前面,他们秉承着民族自觉,不图名、不图利、不图官,以身许国。
/03/
让我们看到对文化与传承的坚守
陈凯歌在北京四合院住了22年,一天偶然路过故居,却发现曾经的四合院早已被高楼大厦所取代,钢筋水泥的坚硬取代了曾经的古朴温情,后来他专门拍了一部短片《百花深处》:讲述的便是一位疯子让搬家公司为他寻找已经不复存在的百花胡同。
网友@ kavkalu 评价这部短片:
乔迁到高楼大厦是百姓们的愿望,在现代化名义下传统正在推土机下呻吟,而游子的晚归,找寻的就是故土的一物一件,寻找祖宗的根,这种没落的感怀是文化的回忆,我们在日新月异的建设里到底得到了什么,又因此失去了什么?
这个世界发展的太快了,快了就难免浮躁,把以前古典美好的东西遗失掉,物质世界充盈,精神世界却越发显得荒芜。
但好在,总有一些人站出来重新思考,用自己的行动,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,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。
《寻找手艺》的导演卖掉房子,才凑齐拍摄费用,请不起专业人员,司机兼职摄像,录像师客串灯光师和外联。历时三年,辗转23个省份,寻找199位手艺人,但拍出来的纪录片却被多家电视台拒收,连成本都收不回。
对此,导演张景只说了一句话:“用一套房子,为100多位手艺人留下影像、文字记录,值了。”
/04/
“只有对自己的文化内涵有深层次的亲近、挖掘、再从中蜕变出新的东西,才能成就一个真正有生命力文化的流派,方可获得更多的尊重,因为这些艺术和文化是有根源和底蕴的。”
朱哲琴这样说道,这位凭《阿姐鼓》成为中国音乐代表的歌手,在成名之后却毅然投身于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中。
她采集那些处于自生自灭却原滋原味的歌声,记录那些在喧哗世界中踽踽独行,默默传承数百年之久的手艺,让世界听见东方,让世界看到东方。
“这就是中国的,我最相信的东西。”
在中国第一位奥斯卡“最佳艺术指导”奖获得者叶锦添心中,也同样存在着一个典雅、含蓄但蕴涵无限能量的东方。那是他无数灵感的来源,也是始终追寻的东西。中国人想要做出好的作品,离不开东方美学千年文化的“根”。
叶锦添坦言:“其实我们慢慢应该觉醒到,当工业发展之后,它的价值观变成是功能的、效率的,但是在功能效率的整个过程里面,也可能久而久之有一部分很重要的东西失去了,你的精神世界已经没了。”
近日两位大师在一起,就“东方文化自觉”展开了一场讨论,让人印象深刻,更感触颇深,现在我们最缺的,或许就是这份自觉:
正如朱哲琴所言:“中国文化要走到自信这条路上,首先要自觉,对文化自我觉醒和觉悟,自觉的去认识它,自觉的去建造它,才可能产生那种自信。”
这种东方文化自觉,不止是一个人的使命感,它也将成为跟他们有共识的所有其他人的共同使命感,同样也是爱文化、爱艺术、爱自己民族的企业家的使命感。
就像促成这次谈话的融创·江南壹号院一样,它深知缺乏文化自觉和审美的住宅,说到底,不过是一座仓库。毅然主动站出来承担传承千年的东方建筑之美,却不拘泥于传统,赋予东方建筑美新的生命力。
融创·江南壹号院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植根华夏民族内心深处的情怀,凝聚在建筑中每个细节里,以世界东方美学彰显当代东方文化自信。
这个时代,并不完美,也总会遇见一些糟糕和无可奈何的事情。但庆幸总有些人会站出来思考,然后去做,去行动,最终形成一种力量,去推动文明社会向更良性的方向发展。
关于作者:视觉志(ID:iiidaily)用文字记录生活,用照片描绘人生,每晚听你倾诉喜怒哀乐,陪你走过春夏秋冬,撑起朋友圈数千万人的精神世界。转载请联系(ID:iiidaily)授权。